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心学习 > 教育其实很美——第16周行政中心学习主题(董金丽)

教育其实很美——第16周行政中心学习主题(董金丽)

2017年12月10日 14:46:04 访问量:420

常常,我们会很羡慕条件好的学校。

常常,我们也会憧憬,假如我们在这样的一所学校里工作的种种美好。 

好的学校,当然很好,可是,这些“好学校”除了物质条件之外,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共同元素?

《教育其实很美》这本书作者刘可钦,现任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。这是一个校长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看待教育的一本书,书中讲了一些关于学校发展,教师成长,学生成长的小故事,读来并不乏味。读后,我将其中的某些思想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概括,消化吸收,总结起来如下:

一、学会成长,砥砺前行

  1. 心态决定一切

态度决定高度,思路决定出路,细节决定气节,环境决定心境,格局决定结局

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,是詹文齡校长的一篇文章,题目是“教室开满鲜花”。说的是她参加德育示范学校验收去一所贫困山区小学评估检查。大家在去学校的路上,就听见那个校长说自己的学校多么多么好,因此,验收组成员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这个“传说”中的学校。

可一进校门,却发现这个学校里仅有两棵不大的树,没有一朵鲜花。专家们就开始疑惑了。进教室听课时,突然,有个学生的手碰到座位碰疼了。按说,即使有学生报告了,教师也可以暂时不处理,或让他出去自己处理。

但是这个老师很自然地停下正在讲的课,走到学生身边帮着整了整座位又吹了吹孩子的手说:“没事了。”之后老师又接着讲课,一切都那么自然。

那些专家们对上课的老师说,他们看到了老师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爱,以及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答问、学习的状态。做这样的老师的学生很幸福。

所以,不是条件决定一切,而是心态决定一切,思路决定一切。我们要在既有的条件下,在现实的可能中,与老师们共同创造一个开满希望之花的学校。

2.团队成长离不开合作

(1)形成团队意识

在学校的发展中,我们非常强调“团队”。团队不同于集体,集体强调的是趋同,团队强调的是差异中的互补,是同中求异。所以,个体的简单聚合不是团队。

一个团队,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,而且这个目标又是分阶段的,从长远看,要看这个目标是否与国家的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同步。从发展的阶段看,要看目标的定位是否适合学校的实际,是否有自己学校的特点,是否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达成。明德学校十年从无到有,就是因为一路前行有明确的目标,从坦洲第一到中山一流;再到张校长的三保目标“保学校和师生安全,保效益和教育质量,保特色和习惯养成”;再到年级的年级目标。

共同的目标,可以提高团队成员的成就动机,建立团队成员的发展信心,同时也能为队员们前进指明方向。

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看,小到学生的小组合作,大到行政团队的管理合作,都形成了团队意识。我们会请学术专家到我校讲座,会和兄弟学校进行同课异构,这些都为老师们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。在一个共同学习的场域中,老师们获得了相互支持的力量。我校的“五步短动式教学法”大讲堂给老师们创造了很多互相学习的机会。打开的是校门,开启的是思想,当老师们的合作意识建立起来之后,老师慢慢有了团队意识。

同时,纵观我校的组织建设也是多元化的,值日组学科教研组、年级组、各处室、校长室,学校将决策权分散给老师们,让老师们参与,积极“衔接断层”,团队精神始终保持个体发展价值与团队价值一致性。

在团队的视角下,再次审视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图,便会发现,好像一个罗汉塔一样,每个人都有他的位置,身处罗汉塔中的校长、主任、教师都是重要的,都与大家一道实现着共存、共责、共建、共赢。

所以,在这幅图中,重要的不是某个人、某种角色,而是一种“团队精神”,我们的“明德精神”!

(2)新教师快速融入团队

学校的规模大,每学期都有进新老师。他们原来的经验如何在我们的团队里整合,如何尽快融入新的团队?这不仅关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发展,也影响着年级组及整个学校发展的进程。让每个新老师尽快认同“我的新学校”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观,成为学校每年的一件大事。

需要增大同事之间交流的频度和力度,新学期曾主任都会给新教师做我校工作的介绍及培训,年级组也会在年级会上介绍新教师,通过教学研讨交流,让来自不同学校、拥有不同背景的老师能够彼此顺畅交流。因此,强调对话、交流显得十分重要。

3.让读书、学习成为一种习惯

中关三小和我们明德学校都在不断的倡导老师们提升自我,就像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读书活动。我们的读书节,师生都在读共同阅读,共同成长

读书,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的一种需要,更重要的是,读书可以让我们静心思考,可以让我们变得有气质,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当老师,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。

有的老师会说手头的紧急事情那么多,哪有时间静心读书?其实读书就是一种习惯。书香的熏陶,会让我们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“书香气自华”的教师神韵。

终生教育、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,是教师适应职业发展和自己发展的必然选择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·富尔说:“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,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。”勤于学习,充实自我,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。现代教师学习能力首先体现为终身学习的能力。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不断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学习,是与他人协作、分享、共进的学习,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。应该看到,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在呈几何级数增长,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。据统计,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。知识就是力量,会获取和运用知识更具有力量。教师要适应现代社会,就不可能一劳永逸、一学定终身,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,自觉给自己“充电”、“加油”,进行不间断的持续“充电”,培养造血功能,实现源头活水。其次还体现在教师博学上。作为一名教师,需要各方面的知识,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,很难真正给学生人格上的感召力,知识上的拓展力,在学生的眼中,教师是知识广博、难不住问不倒、无所不能的。韩愈曾说,师不必贤于弟子,现代教师更应抱有敬畏学生之感,怀有竞争意识、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,要求教师的知识既要有深度,又要有广度;既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,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;还要广泛涉猎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,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、教育理念和发展规律,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,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。

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。如果说年轻时比的是聪明,而后比的就是积累,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,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。

4.用心浇灌,静待花开

书中这样写道:“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,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。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,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。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。”回想一下,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、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,我们是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?是否用心去寻找过那第51种方法?是否还甘愿坚守为师的底线?刘可钦校长的提醒,更督促我反思。

《窗边的小豆豆》一书中的豆豆,因为太有个性,她可以用一整堂课的时间反复打开抽屉拿东西,老师无法容忍她的“与众不同”与固执,所以,在一年级时她就被开除了。幸运的是,豆豆最后在巴学园找到了与自己的天性相适合的教育。在那里,她的行为并不是怪异的,虽然校长和老师并不完全接受她的行为,但可以理解她,并在理解她的基础上引导、教育她,这让她觉得在这个学校很幸福。

教师教育学生,必须令其亲近和信服,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、理解、宽容、善待学生,与学生缩短距离、沟通心灵、弥合代沟,换位思考,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。因为只有亲其师,才能信其道。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训斥、辱骂、惩罚、窥视、告状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,只能导致学生与教师结怨加深,师生间无感情可言,又如何谈教育?

学生中谁课上说了话、回了头、分了心,班主任手里随时捏着证据,令所有学生惶惶不可终日。老师还经常将学生上课“捣乱”的图片和录像,通过微信形式发送到家长。教师向家长告密,最是令学生厌恶之事。

现代通讯技术给学校教育工作,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和快捷。教师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,但要多向家长汇报学生的优点和进步,与家长携手共同鼓励孩子健康成长,不能在家长面前常常告黑状。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尊重、理解、宽容和鼓励,是学生最大的心理需求,不能让学生总是笼罩在被监视的阴影里。

想一想,我们又有多少理解、宽容和支持的成分,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归属感,有自己调整、适应的空间,从而让学生逐渐喜欢学校、喜欢班级、喜欢同伴、喜欢老师?看来,为学生提供学习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,是我们学校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  

二、关爱学生,润物无声 

书中这样写道,“好的教育是‘当春乃发生’的,因而能带来‘润物细无声’的美妙效果。”是啊,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,顺应学生的心中渴求,真正在乎学生的成长需要,学生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。

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阶段,记得有一天集体舞练习完毕返回教室,刚巧水泥地上有一滩水,我以为学生们会跳过去,但偏偏有几个学生看到后故意走进去还猛踩两脚。年级为了参加学校的走廊文化评比在走廊买了绿色花盆,也贴了一些绿色彩条及绿色的小脚印,目的是映衬整个年级的整体性。可是就在刚贴上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会用手抠一抠彩条,踩两下小脚丫,他们似乎觉得很好玩,我就分别让踩脚丫的学生把坏的撕掉再去贴点好的。我们遇到了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。老师大度、宽容地一笑了之,远比怒斥换来的效果要好。因为,其中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成长特点深刻理解之后的智慧。

理解学生不是一句空话,最好的行动,就是放低身段 ,从童心、童趣中体察学生。学生在成长期的探索欲非常强烈,凡事都想试一试,这是他生长的触角。这个触角越长,孩子对世界的感受就会越丰富。教师如果处理不当,就有可能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。

“调皮”与“好奇”、“破坏”与“探索”、“走神儿”与“幻想”,往往就像一对对站在我们面前的孪生兄弟,我们只有掌握它们的特征,才能够分辨清楚。

所以,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顽皮、执拗,甚至是破坏性行为时,不妨先缓一缓,做一个深呼吸后再着手处理。就像那个英国校长在麦克劳德偷偷把他的爱犬杀掉后,作出的惩罚就是让这个孩子画出狗的血液循环系统和骨骼图,这最终造就了一个著名的解剖学家。

凭心而论,大多老师对孩子实施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变好,但结果却不一样,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走进孩子内心,少一点尊重与理解。

有什么样的学生观,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。我校一直注重家校联系,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,从刚刚结束的体育节,无论是领导、同仁、学生还是家长都是赞美声、感恩声一片,家长们甚至感动到流着泪感谢班主任的教育,感谢学校的培养,感谢为孩子付出的所有人。但细细反思,我们有些方面还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。

我们习惯用好与坏、对与错来评判学生的行为,甚至评判一个学生。但是很多时候,我们是无法用这两极的标准来判断是非的。我们希望学生是听话的、安静的,但是儿童的天性恰恰是好动的,我们习惯用统一的标准、统一的活动来评价和要求所有的学生,但是却忽略了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是不一样的。

这就需要我们携手营造这样的一种学校氛围:面对不同的学生,我们的教育是包容的而不是排斥的; 面对学生的问题,我们的态度是接纳的而不是指责的;面对学生的发展,我们的教导是支持性的而不是批判性的。

要让学生站在正中央,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长的自信!

细心体会,享受职业幸福感 

近两年,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:“幸福指数”,这是经济学家、社会学家们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量化标准。经济在增长,幸福在增长吗?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年在网上开展了一次调查,测试职场人士“工作幸福指数”,测试设定的最高值是5,最低值是0,调查最终显示的结果是,中国在职人士总体“工作幸福指数”竟然只有2.57,处于中等偏下状态。每10个人中就有3个人的工作幸福感偏低,而觉得工作幸福的,只有1个人。

在CCTV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这样一位邮递员让我十分感动。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:“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,一个人一匹马,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,他过滩涉水,越岭翻山,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,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心,路的尽头还有路,山的那边还是山,近邻尚得百里远,世上最亲邮递员。”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,没有豪言壮语,没有惊天动地,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,他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。他就是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,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。他就像一面镜子,让许多职业人在扣问自己的职业观,反思自己追求的所谓的“职业幸福感”,特别是作为美名为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”的教师的我们。

其实,教师的幸福很简单――它就在课堂上学生闪亮的眸子里,就在活动中学生成长的心灵里,就在探究中学生发展的智慧里,就在学生成功路上沉甸甸的收获里。

一个教师的幸福,就在于――学生热爱、崇拜你,家长信任、感激你,同事敬重、佩服你,领导欣赏、肯定你,社会认可、赞赏你。

一个教师的幸福,就在于――你可以自信地说,自己曾经对许多人的一生发挥了好的作用;你可以自豪地想,自己对得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;你可以满足地认为,所有的付出无愧于国家的嘱托、人民的希翼。

一个好的身体,一个幸福的家庭,一班优秀的学生。就是教师的幸福!

我有几个好朋友在外企工作,年薪几十万,可谓高薪人士。聚在一起聊天,我经常会说:“你们的工作真不错。”可是朋友却说,工资是不少,但不像老师那么有社会尊重感。

与高薪相比,很多人认为被社会尊重的人应该是幸福的。

可见,幸福是相对的,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觉和渴望是不同的。

2004年7月11日,一篇题为《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》的帖子出现在因特网上的天涯论坛上,内容是关于一个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。后来几个月间,几十万人点击了它,几千人发跟帖,还惊动了一位省委书记,改变了几百名孩子的命运。那个支教者就是徐本禹。

当初奔赴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为民小学,22岁的徐本禹只为喜欢教那些孩子,为此他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。

天涯论坛上有人发回帖说:徐本禹应该改名,叫汝本愚,意思是说,徐本禹你这么做很蠢啊!国家培养一个本科生的成本需要4.5万元,这还不包括学生家庭的投资。回报社会应该有很多方式,可是你徐本禹却选择了性价比最低的方式,完全不符合经济学原理!

而徐本禹说: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,可这个暑假,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着。'正因为感动,徐本禹去了,正因为徐本禹 去了,大方县的为民小学和大石小学变了。

徐本禹曾经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报告。谁也没料到,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:我很孤独,很寂寞,内心十分痛苦,有几次在深夜醒来,泪水打湿了枕头,我坚持不住了......本以为会听到豪言壮语的许多学生眼泪夺眶而出。

在得到很多支持和资助后,徐本禹仍然是那个记着我娘讲的道理: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,伸出你的手的山东农村小伙子。他会哭,会笑,会痛苦,也像许多男生一样为失恋而烦恼。徐本禹说,一根火柴本来只是为了能发出自己的一点亮光,但它点燃了整个天空,可火柴还是那根火柴。

感动中国的颁奖词: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,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,在过去的一年里,他让我们泪流满面。从繁华的城市,他走进大山深处,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,扛住了倾颓的教室,扛住了贫穷和孤独,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。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,爱,被期待着。徐本禹点亮了火把,刺痛了我们的眼睛。

所以,幸福是对快乐的体验和积攒。同样的事,角度不同,感受也会不同。优秀教师的幸福是建立在工作中,建立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,建立在接受挑战与超越自我之后,也一定是建立在当下的。

小学教师,尤其是班主任,一个显著特点就是“特别繁忙”,而且是全天候的,一学期下来基本上不敢离开班级半步。假如有一天他们请假或开会,回来后必须忙上一阵子才觉得心里踏实。

有的人当教师的年头久了,就麻木了,教师职业的美和幸福感更无从谈起;而有的人却把教师做得有滋有味,他们从专业成长中,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了信赖和尊重,由内而外体现出一种自信和从容,享受着当教师的幸福,同时也传播着幸福。

有人认为,当老师的只是在重复着昨天故事。其实,把社会上的职业分分类,你就会明白这项工作与众不同的价值就在于,它是面向未来的。说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,也源于此。

生活是一样的,换个角度,世界也许就会不一样。教师的工作“技能”很复杂,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层次不一、个性不同,因此教师的工作“技能”不是仅靠勤学苦练就可以习来的。

我们要善于学习。老师们非常忙,工作量很大,要处理的事情又很多,那么什么时候学习呢?老师在学校里可能会抽空学习,但更多的是晚上回家学习。其实,人的差别往往就体现在能否充分利用业余时间。从事教师职业就决定了你必须要有一个善于学习的习惯。我们给学生留家庭作业,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挤出一段学习时间呢?

如果每天阅读30分钟,按照每分钟阅读200字计算,每天就是6000字的阅读量,一年下来就是219万字。这相当于10本书的容量,你能说连这些时间也保证不了?要利用你今天说“没时间学习”的时间去学习。等到你想说“我有时间学习了”的时候,也许就没有机会了。

教师还要学会研究。学习、阅读、实践、反思都与研究有关,研究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综合。在平凡的小事中进行体悟洞察很重要,在每天习以为常的教育中实践、创新更加重要。只有这样,才能把我们每天简单而平凡的工作,变得不平凡、不简单。

曾经我带过的一个在我校出了名的学生梁茂苗,他是从小学四年级下学期转到我校就读,这个孩子起初来到我校成绩特别差三科总分刚刚才80几分。在学习上也是经常辅导,但这个孩子情商很高,记得有一次秋游,像他这样的调皮学生被分到和我一起游玩,可是就在玩旋转飞机之后,我还是把他弄丢了,急得我和其他几位同学四处找他,后来却在取照片的地方发现了他。原来玩完游戏下来的时候会有一个专人照相的,问你要不要刚才照的相,我并没有理会,孩子却留心了,带着仅有的10元钱帮我买下了这张照片,找到他时我还没来的及批评他就笑眯眯的对我说,董老师这是我给你的礼物。当时感动的我眼泪在眼圈里打转。还记得有几次因为身体不适不想吃饭,他却主动把饭打好端到讲台桌上,告诉我要多吃点身体才会好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。上到初中可能是孩子到了叛逆期,再加上老师对他的批评过多,他开始厌倦初中生活,有时会跑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聊下初中生活,偶尔也会写个小纸条告诉我他的情况。直到初中毕业他仍然会跟我保持联系,告诉我他的情况。每一个瞬间都让我感到做教师的幸福。

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,弥足珍贵。我们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,都要体验这种幸运带来的幸福。教育其实很美,当我们和他们一起玩的时候,我们会忘记了自己的年龄。当我们批作业时,读到孩子的作文,我们会哈哈大笑,是孩子在我们工作中带给了我们快乐;当我们审判断那些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“老师,你要为我做主”等等案件时,心中是否会想起自己童年做过的类似的蠢事,而释然一笑呢?当我们站得高一点看待孩子成长的过程时,当我们心怀宽容来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小偏差时,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孩子内心渴求时,我们会觉得教育不是那么沉重,它真得很美。  

回望十年的教育生涯,就事业和人生来说,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——教育真的很美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董金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7-12-8

 

《教育其实很美》[作者简介]刘可钦,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,特级教师。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、第三届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、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等荣誉称号。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,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综合审议组专家,新世纪(版)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常务编委,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,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。著有《刘可钦与主体教育》等 。

 

编辑:农海平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中山市坦洲明德学校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
联系地址:中山市坦洲镇火炬路22号明德学校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